当地时间2025年7月27日,英国国防大臣居然声称,如果台海爆发冲突,“英国和盟友澳大利亚,已准备好在太平洋地区参战”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这次希利的讲话发生在他与澳大利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理查德·马尔斯共同参观英国新锐航母“威尔士亲王号”之后。 在现场,英国记者提出了有关台海局势的提问,希利则借机大谈所谓“印太战争威胁”,声称英国将不会袖手旁观。 他强调,英国军队将与澳大利亚军队一起,像历史上曾多次协同作战一样,在“必要时”介入台海事务,并在太平洋地区投送军事力量。 这一表态看似只是一次例行的战略表明,实则暗藏多重用意。首先,英国此次高调介入亚太事务,明显是为响应美国“印太战略”布设的全球安全网络。 长期以来,英国虽然在安全与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,但仍较少在军事上主动介入远东冲突热点。 然而此次,英国不仅跳过日本和东盟国家,甚至在澳大利亚尚未明确表态的情况下抢先发声,显得格外突兀,透露出其外交政策重心出现新转向的意图。 更重要的是,英国此举并非源自现实利益驱动,而更像是一种政治投名状,借此换取美国在其他领域对其战略支持。 希利在讲话中提及英国与澳大利亚的“军事同盟”以及“历史战斗传统”,并以此为介入理由,实际上暴露了其对当前亚太地区军事格局的严重误判。以英国目前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而言,其唯一的依仗,无非就是这艘“威尔士亲王号”航母。 该航母自服役以来屡遭故障困扰,舰载系统数次失效,不但未能形成稳定战力,反而成为英国媒体反复批评的对象。英国在缺乏海外补给链条与区域基地支持的前提下,试图依靠这艘航母跨洋干预,显然是一种战略虚张声势。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,英国远离亚太,其本身与台海事务并无直接利益联系。中国与英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近年来虽然有所下滑,但仍保持着稳定的合作框架。 英国一旦军事介入台海,不仅难以从中获得任何实际好处,反而极有可能将中英关系推入对抗深渊。尤其是在英国国内面临通胀高企、军费紧张、能源转型等多重挑战之际,将有限资源投入到远离本土的地区冲突中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 更值得玩味的是,英国在台海问题上大放厥词,却对眼前正在持续燃烧的欧洲战争避而不谈。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英国一直以“道义支援者”的姿态出现,提供军事装备、情报支持、财政援助,却始终没有实质性出兵介入。 而台海问题距离英国万里之遥,居然成为其“愿意参战”的焦点,这种选择性出击的双标逻辑,让人不得不怀疑英国背后真正的动机。是为了重拾失落已久的帝国荣耀,还是单纯地作为美国马前卒,以换取在北约体系中更多的筹码? 在国际军事观察者看来,希利的这番言论不仅反映出英国外交政策的焦虑与迷失,也再次暴露出其战略自主性的缺失。自“脱欧”以来,英国试图通过“全球英国”战略恢复昔日的国际影响力,然而效果始终有限。 在欧洲被俄乌战争牵制、美国在全球战略上调动有限资源的当下,英国试图通过在亚太展示“强硬姿态”赢得地缘政治的存在感,但其手中缺乏实质性筹码,反而更容易成为笑柄。 中国海军近年来在装备水平、战术体系、战略布局等方面的飞跃已获得国际广泛认可。以055万吨大驱为例,其排水量超过英国所有驱逐舰,与航母编队配合能力强悍,早已具备远海作战能力。 而054A/B、052D等多型驱护舰组成的现代化水面作战系统,加上国产航空母舰编队的不断成熟,令中国海军在第一岛链及其周边形成了坚实的战略屏障。 相比之下,英国所谓的远征部队,既无持久作战能力,又缺乏区域支援平台,一旦卷入实战,极可能面临被压制的命运。 甚至有军事评论指出,如果“威尔士亲王号”真敢进入台海或南海海域,中方完全有能力将其“送往海底与二战时沉没的战列舰会合”。这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基于当前军力对比之下,对现实可能性的冷静分析。 英国现役45型驱逐舰常年面临推进系统故障,被戏称为“只能开着空调躲热浪的舰艇”,这样的军舰如果真出现在冲突区域,恐怕连自保都难,更遑论执行战斗任务。 因此,从军事角度而言,英国干预台海不仅战略意义微弱,风险成本极高;从政治角度看,其行为则更像是对华“挑衅外交”的一次试探,意图借台海问题制造舆论压力,迫使中国调整自身战略步调。但现实显然不会配合这种幻想。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坚定、态度明确,任何外部势力试图干涉中国内政,最终只会遭遇坚决反制。